NEWS

新 闻 动 态

首页 >> 新闻资讯 >>行业资讯 >> 湖南省“十三五”固定资产投资规划
详细内容

湖南省“十三五”固定资产投资规划

湖南省“十三五”固定资产投资规划

(湘发改投资〔2017〕39号)

1697979809625.jpg

  

湖南省“十三五”固定资产投资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也是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投资作为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仍将是拉动湖南未来五年经济增长的关键支撑动力。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16〕18号)和《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及我省投资发展的现实基础、发展环境和目标要求,编制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十二五”以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系列宏观政策,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多方筹措建设资金,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投资目标和任务。

(一)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十二五”期间,全省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2294.6亿元,年均增长21.5%,高于规划目标3.7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增速6.5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占全国的比重由2011年的3.7%上升到2015年的4.7%;五年累计占全国的比重为4.2%,比“十一五”时期的3.4%提高0.8个百分点。其中,2015年完成投资25954.3亿元,同比增长18.2%。

(二)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投资“三二一”的产业发展格局进一步巩固,三次产业投资比重由2011年的2.8∶42.8∶54.4调整为2015年的3.5∶42.5∶54;第一、二、三产业分别累计完成投资3046.7亿、39653.1亿和49594.8亿元,占比为3.3%、43%和53.7%;年均增长31.7%、24.7%和22.8%。民间投资发展加快,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一直稳定在60%以上,五年累计完成投资58796.2亿元,占比达63.7%;年均增长25.4%,快于全部投资1.7个百分点。投资区域结构趋向合理。长株潭地区五年累计投资37372.8亿元,湘南地区投资19857.4亿元,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投资17968.56亿元,大湘西地区投资15012.43亿元,分别占全省的40.5%、21.5%、19.5%和16.3%。其中,湘南地区投资占比由2011年19.1%提高到2015年22.5%,洞庭湖地区由17.6%提升至20.2%,大湘西地区从15.1%上升到16.5%。

(三)投资重点日益突出。工业投资迈上新台阶,由2011年的4812.13亿元扩大到2015年10631.87亿元的新台阶,年均增长22.4%,占全部投资的41%。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力度加大,2015年完成投资5986.76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效,五年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1503.9亿元,年均增长21.2%;交通运输累计完成投资7186.47亿元,占全部投资的7.8%;2015年末全省高速铁路、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分别达1110公里和5652公里,均位居全国前列。适度超前、功能完善、配套协调、高效可靠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基本形成。民生建设得到新加强,五年完成民生工程投资5465.83亿元,年均增长39.8%。其中,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项目投资大幅增长。2015年全省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领域投资3500亿元,是2011年的3.1倍;教育事业投资500亿元,卫生和社会工作投资308亿元,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304亿元,分别是2011年的3.2倍、2.4倍和3.2倍。

(四)投资效果持续显现。一是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显著上升,2015年达到72.2%,比2010年提升20.6个百分点,年均提升4.1个百分点。二是投资带动作用增强,2015年固定资产投资比2011年新增1.45万亿元,根据2012年投入产出模型测算,激发全社会总产出增加3.9万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增加1.6万亿元;促使居民收入增加7830亿元;企业利润增加3915亿元,国家财税增加2320亿元。三是投资贡献率一直稳定在62%以上,五年分别为62.8%、62.7%、63%、62.5%和62.3%。四是投资结构调整优化有力推动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由2011年的14.1∶47.6∶38.3优化为2015年的11.5∶44.6∶43.9,第一产业下降了2.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了5.6个百分点。

(五)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十二五”以来,我省按照投资体制改革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文件,制定实施地方配套措施和管理办法,优化投资发展环境。一是进一步取消和下放核准权限。制定了湖南省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其中保留的核准事项,核准层级尽可能下移。两年省政府共取消和下放62项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权限,其中取消36项、下放地方政府26项。企业投资项目从以前的审批核准改为绝大部分实行备案管理,办事效率大幅提升。二是进一步改进和规范审批核准行为。下发了《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南省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湘政办发〔2014〕56号),从项目申请报告的内容及编制、核准程序、核准内容及效力、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等方面对企业投资项目核准行为进行规范。全面应用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通过在线平台实现省直相关部门的横向联通,以及省级部门到地方各级政府的纵向贯通,实现非涉密项目“平台受理、在线办理、动态跟踪、限时办结、依法监管、全程监察”。三是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研究出台了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公共领域投资的政策意见,鼓励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医疗、教育、污水垃圾处理、供水、工业地产、公路、铁路、水利、金融、养老等十大重点公共领域。成立湖南省重大项目投融资服务中心,陆续发布推介多批次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重大项目清单。

1697979826517.jpg

二、投资环境

“十三五”时期,我省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方式正在加快转变,新的发展动能将蓄势待发,投资发展既迎来新的机遇,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一)投资环境总体趋稳。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将在深度调整中走向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升级正孕育成长。从国内看,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进入新常态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和动力持续转换,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显著提升新的发展潜力,全面深化改革不断释放制度红利和发展活力,我国经济有望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从省内看,经过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经济规模连续保持全国前十,为加快发展奠定了较为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消费总量进一步扩张,呈现出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全面释放新需求;随着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深入推进和区域战略加快向中西部倾斜,我省“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的全面实施,经济增速将继续保持快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势头。

(二)投资需求依然强劲。从发展阶段看,“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为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继续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加大对拓展区域、产业、基础设施、网络经济和蓝色经济等发展新空间的投资,启动实施一批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重大投资工程,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布局在我省。同时,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中期阶段,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带来的基础设施、城乡建设、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投资空间很大。按“十三五”城镇化率预期目标测算,我省每年有100多万人口要从农村转移到城镇,新增城市建设投资1000多亿元。从区域发展看,长株潭、大湘西、湘南、洞庭湖四大区域板块相继进入国家战略层面,湘江新区获批成为中部地区第一个国家级新区,有利于争取促进我省区域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以及投资项目和资金。从产业发展看,我省正处于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时期,传统产业亟待改造和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进一步培育和聚集,产业投资市场极为广阔。

(三)投资效率稳中趋好。“十三五”时期,我国将围绕“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和“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率明显上升”的新要求,进一步加大投资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有利于供给结构升级、弥补小康短板、城乡区域协调、增强发展后劲的投资;更加注重投资产出效益,提高投资效率,扩大有效投资规模;更加重视鼓励民间资本和企业投资,充分激发民间资本活力和潜能;更加重视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从宏观层面和微观项目上促进投资效益提高。

同时,我省投资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主要是投资不平衡、不可持续问题较突出,有效需求不足,消费率长期低于全国5个百分点以上,与消费升级密切相关的汽车、计算机、医药三类投资占比4%,比全国低0.6个百分点,经济下行和转型升级的压力大,不利于投资持续保持快速增长。创新能力不强、发展方式粗放和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不利于拓展投资新空间,我省研发投入(R&D)占GDP的比重为1.36%,比全国低0.69个百分点;企业设备购置投资占全部投资的15.7%,比全国低4.2个百分点。投资结构欠合理,投资效益递减,重大项目偏少,民间投资活力不足,不利于激发投资新潜力。2015年,我省民间投资占比为65.4%,低于河南的84.9%、江西的74.1%、安徽的72%和湖北的69.3%,居中部六省第5位。

三、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投资稳速、提质、增效三统一,抢抓国家战略实施、居民消费升级、全球技术创新三大机遇,以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拓展投资新空间,以消费领域转型升级催生投资新支撑,以简政放权、优化服务激发投资新活力,推动扩大投资与促进消费良性互动、产业升级与投资优化协同耦合、供给与需求有效对接,为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发挥关键支撑作用。

(二)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市场主导,突出严控三类投向。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高效配置。重点严控与我省比较优势不匹配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三高”产业投资,严控政绩工程、面子工程等低质、低效、低满意度的重复投资,严控缺市场、缺效益、缺未来的“僵尸”企业投资,大力释放被占用的稀缺资源,全面激发市场主体、社会资本活力。二是坚持创新驱动,突出激发四类投向。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进理念、文化、制度、模式等全面创新,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湖南生态。重点激发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高性能新材料、航空航天等新产业投资,激发基因检测、生态修复、增材制造、三维显示、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投资,激发可穿戴设备、绿色建材、深海探测、大型海上吊装设备等新产品投资,激发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投资,引导更多资源配置到市场潜力大、社会效益高的新兴领域。三是坚持需求引领,突出满足四类投向。加快推动形成消费引领投资、激励创新、繁荣经济、改善民生的良性循环机制。重点满足健康养老、旅游文化等多样化公共服务需求,满足更加安全实用、更为绿色生态、更有品味格调的品质消费需求,满足体现个人价值取向、个性化设计、柔性制造的中高端时尚需求,满足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便利出行、舒适宜居、体验共享的城乡区域功能提升需求,大幅提高各群体、各层次的生活幸福感。

(三)融资目标。初步考虑从以下渠道衔接落实:一是各级财政性投资。计划7000亿元左右。主要包括中央预算内投资,交通部、中国铁路总公司、民航总局等专项资金,国家专项建设基金、省内各类专项建设资金等。二是国内贷款。计划2.3万亿元左右。主要考虑,金融环境将总体稳定,广义货币(M2)余额持续增长,加上国家专项建设基金补充资本金,将进一步撬动配套贷款。三是直接融资。计划7000亿元左右。主要考虑国家加快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企业债券融资进一步放开,“新三板”加快发展,证券市场成交活跃,企业孵化上市、上市企业再融资等面临较大的机遇。四是外引内联资金。计划3.3万亿元左右。主要考虑近年来全省内联合作项目进展顺利,“湘商回归”取得积极成效,有望实现较快增长。五是自筹及其他资金。随着改革红利释放,民间投资的潜力进一步激发,按照近年到位资金构成情况,自筹及其他资金约占三分之二,预计13万亿元左右。

四、主要方向

“十三五”时期,我省投资重点要结合制造业2025、“互联网+”、生态文明、新型城镇化等重大战略实施,在提质增效传统领域投资的同时,瞄准薄弱环节、新兴领域,积极优化投资方向做大做优资本新增量,重点推进4大类投资、16大新方向。

专栏1 “十三五”重点投资方向

创新投资

1、扩大以智能技术为引领的“大制造”产业投资

2、扩大以清洁技术为引领的“大低碳”产业投资

3、扩大以信息技术为引领的“大数据”产业投资

4、扩大以生物技术为引领的“大健康”产业投资

品质投资

1、扩大个性型服务消费投资

2、扩大品质型生活消费投资

3、扩大时尚型高端消费投资

4、扩大提升型农村消费投资

功能投资

1、提质地上功能设施

2、完善地下管网设施

3、畅通区域联通设施

4、配套公共服务设施

绿色投资

1、水安全工程

2、气清洁工程

3、土修复工程

4、林绿化工程

(一)着力对接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扩大“创新投资”。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规划部署,积极推动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材料、节能环保、住宅产业化等6大新兴产业,以及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含磁浮)产业链、工程机械产业链、新型轻合金产业链、化工新材料产业链、碳基材料产业链、显示功能材料产业链、先进陶瓷材料产业链、先进硬质材料产业链、先进储能材料及电动汽车产业链、新能源装备产业链、IGBT大功率器件产业链、人工智能及传感器产业链、自主可控计算机及信息安全产业链、航空航天(含北斗)产业链、基因技术及应用产业链、中药产业链、空气治理技术及应用产业链、装配式建筑产业链、3D打印及机器人产业链、农业机械产业链等20条新兴优势产业链。

1、扩大以智能技术为引领的“大制造”产业的投资。在实施制造强省“1274”战略基础上,着力延伸扩展产业链,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先进轨道交通,依托中车株机、中车株机研究所等企业,突破中低速磁悬浮、永磁同步电传动系统等关键技术,发展重载货运机车、城际动车组、有轨电车、无轨电车等。工程机械,依托中联重科、三一集团、中铁建等企业,重点发展智能型物流成套设备、智能型路面施工成套技术设备、军事工程机械、地下装备等。航空航天,依托南方公司、中南传动机械等企业,重点发展轻型飞机、直升机、先进无人机、浮空器等产品,突破中小航空发动机、核心芯片设计与制造等关键技术。电力装备,依托衡阳特变、湘电集团等企业,重点发展3.5兆瓦以上风力发电机组、500kw及以上超(特)高压新型电力变压器、智能配电系统等。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依托环宇数控、长泰机器人、华曙高科等企业,重点发展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等核心技术和示范应用。海洋工程,依托泰富重工、湘船重工等企业,重点发展大型海上桩基及吊装设备、船舶动力、深海机器人、特种内河船舶等。农业机械,积极推进湖南农机产业园和长沙市、衡阳市、益阳市、双峰县、汨罗市等地“一园五区”战略,以农业现代化对农业机械的需求为牵引,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培育龙头企业、推进重大工程为抓手,以提高主要农作物和特色种养、农产品加工机械化为重点,加快现代农业机械创新研发基地、中高端农机工业生产基地等建设,着力做大做强湖南农机产业。推进中联重科现代装备制造千亿产业走廊、湖南工业机器人产业示范园、城际动车组研发与产业化、舰船综合电力系统化、高性能超细硬质合金生产线等重大项目建设。

2、扩大以清洁技术为引领的“大低碳”产业的投资。围绕推进绿色制造,在传统产业两型化改造的同时,突出抓好清洁低碳高新产业发展。新能源汽车,依托众泰汽车、比亚迪等企业,重点发展高性能、高续航里程的纯电动大巴、纯电动乘用车等新品种,以及动力电池、燃料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等零配件制造。高性能新材料,依托株硬集团、晟通科技、科力远、博云新材等企业,重点发展先进储能材料、先进硬质材料、新型复合材料、高端金属结构材料、石墨烯、3D打印金属和陶瓷粉末制品,加强超导材料、纳米材料等前沿材料开发。清洁能源,依托中电48所、长高高压、共创光伏等企业,积极发展太阳能综合利用、页岩气开发利用、地热能、智能电网等产品和技术,推进煤电清洁化利用。节能环保,依托永清环保、凯天环保等企业,重点发展高效节能、余热余压回收、水处理及回收、土壤修复、环境监测等产品和服务,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住宅产业化,依托远大集团等企业,重点发展绿色建筑,推进住宅工厂化制造,发展两型住宅产品,开展农村住宅产业化试点。推进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基地、锂顺大功率动力锂离子电池、时代新材风电叶片扩能、汉能常德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气化湖南、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

3、扩大以信息技术为引领的“大数据”产业的投资。围绕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壮大信息产业、丰富信息应用、发展共享经济,建设中部地区网络强省。信息制造,重点发展导航、工控等特色集成电路芯片、新型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离子注入机、电子功能玻璃、触控面板、二代光纤等信息产品,加快建设国家集成电路特色集聚区。实施中兴通讯长沙基地、湖南地理信息产业园、云龙国际信息产业园、长沙E中心、IGBT应用产业园、北斗位置导航数据中心、军民融合卫星应用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大数据应用,重点依托国防科大、中电集团、浪潮等科研院所及企业,发展自主可控信息安全技术和产品。加快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云计算中心、互联网数据中心(IDC)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北斗卫星导航应用示范。引导信息技术企业向云计算服务商转型,开发虚拟化资源监控、云安全、云终端等技术产品。互联网+,重点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生产流程、物流链、商业模式等创新,发展互联网+制造、+农业、+能源、+物流等生产型互联网+经济。推广移动互联网,发展互联网+社会保障、+政务、+金融等服务型互联网+经济。

4、扩大以生物技术为引领的“大健康”产业的投资。依托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浏阳生物医药园,长沙麓谷、湘北、湘南、湘东、西部中药谷集聚区“一园五区”,加快打造大健康产业集群。生物制药,重点发展原创、首创、特色化学药,推动化学药物高端发展。加快干细胞产品检测、新型疫苗、治疗性抗体等生物技术药物新产品创制。培育中药大品种和道地中药材“湘九味”品牌。高性能医疗器械,重点发展现代制药装备、高性能诊疗设备、高值医用耗材、可穿戴移动医疗产品,突破数字化探测器、超声探头、超导磁体等核心部件和关键技术。健康检测,重点发展基因检测、远程诊疗、高端体外诊断和在线健康服务,突破生物3D打印、精准医疗等新技术。实施国家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中药提取加工生产基地、医疗器械产业基地、生物科技园、益阳中医院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

(二)着力对接消费和服务升级,扩大“品质投资”。扎实推进省促进消费带动转型升级的行动方案,通过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从而在更高层次上推动供需矛盾的解决,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动力。

1、扩大个性型服务消费投资。突出满足文化、旅游、教育等服务消费基于个人价值取向、个性特征、个人情感的私人定制要求。休闲旅游,整合旅游资源,重点打造张家界、韶山、南岳、凤凰等国际旅游目的地,依托大湘西及大湘东13条旅游精品线路、5A级旅游景区等,发展红色旅游、研学旅游、体育旅游、生态旅游、工业游、自驾游等,布局旅游咨询和集散中心、自驾车房车营地、滑雪场、低空飞行等新兴旅游设施。创意文化,加快打造长沙国际媒体艺术之都,建设世界领先的“中国云谷”。依托文化+科技推动全媒体融合,发展网络文艺、数字媒体、影视演艺、高端印刷、文化软件产业集群,打造文化创意发展的产业生态,形成国际化明星、编导、制作人集聚地。个性教育,发展集团化、品牌化学前教育,发展老龄教育,推进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等级资格考试辅导等人力资源素质拓展。

2、扩大品质型生活消费投资。突出对接更加安全实用、更为舒适美观、更有品味格调的品牌商品消费,加快传统消费品业全面改造提升和产品升级换代。安全食品,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推广全食物链管理,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积极培育地理标志性产品和生态原产地产品。品牌服饰,依托东信、云锦集团、忘不了服饰等服装纺织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品牌推广,提高设计、工艺、装备、能效等水平。智能家居,加快引进和培育智能家电集团,依托格力、海信等企业打造中部智能家电产业高地。鼓励互联网平台企业,加大智能安保系统、智能家居应用平台开发。

3、扩大时尚型高端消费投资。对接年轻一代消费群体和中高收入群体对高端时尚品牌商品和服务的追求,加大高端消费品产业投资。体验消费,超前对接低空开放等新领域,依托山河科技、长沙乔治海因茨通用飞机、太阳鸟游艇等企业,加大小型公务机、高端游艇等产品生产投资。合理规划建设私人飞机场、游艇码头相关基础设施,加大私人飞机驾校、售后维修等关联服务投资。悦己消费,加大建立在文化、兴趣、情感表达基础上的柔性制造、个性化设计、消费者体验等产业投资,发展玉石珠宝、医疗美容等“美丽经济”。电子消费,依托富士康、基伍通讯、蓝思科技、介面光电等企业,加快可穿戴设备、智能手机等智能终端电子产品投资。文化消费。持续推进省博物馆、省地质博物馆等综合性和专题性博物馆建设,逐步构建全省博物馆体系,推进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与开发,全面提高群众文化消费体验。

4、扩大提升型农村消费投资。适应农村消费的梯度追赶型特征,深入实施“百企千社万户”、“百片千园万名”工程,重点发展“互联网+农村+农业”,实现“小商品、大市场”。农村电商,支持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企业,以及电商、商贸、邮政、快递等社会资本参与涉农电商平台建设。农村冷链,加强农产品产地预冷、加工配送、冷藏冷冻、检验检测和安全监控等设施建设,推动冷链物流县市全覆盖。规范建房,积极推进农村适当集中建房试点,推广适宜农村地区实际需要的分布式能源、分散型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加快农村水电路气信息等基础设施升级改造。

(三)着力对接区域和城乡协调,扩大“功能投资”。持续推进升级“四张网”建设。交通网,进一步推动公、铁、水、空互联互通,推广城市有轨电车、中低速磁悬浮等新型通勤方式,升级综合立体通勤网络。能源网,加大地热、水热、生物质等清洁能源投入,升级智能电网,拓展省外能源输入通道。水利网,进一步加快县域防洪工程、重点水源工程、海绵城市、海绵家园建设,实施湘北地区水资源调配工程。信息网,启动城市宽带提速工程,加快通信铁塔设施建设,加速建成“无线城市”,完善无线传感网、云计算及大数据平台等新兴应用基础设施。

1、提质地上功能设施。城镇功能型设施直接决定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智慧交通,积极发展以快速公交、城市轻轨、中低速磁悬浮等为主体的大容量地面公共交通系统,完善综合停车场、调度中心、首末站、停靠站、换乘枢纽、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城际铁路、长沙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排水防涝,加快城市排水河道、内湖、洼地、排水管网、抽水汞站等排涝工程体系建设,提高城市适宜水面率,增加可渗透地面面积,启动实施29个设市城市排水防涝重大项目,建设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治污保洁,全面推行“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县处理”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模式,推动长株潭创建国家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加快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餐厨废弃物处理设施和乡镇中转设施等重点项目建设,提高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水平。

2、完善地下管网设施。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原则,落实国家“5年内改造完地下管网、10年内建设成完整体系”要求,结合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各类地下管线、道路交通等专项建设,集中铺设电力、通信光缆、广播电视、给水、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启动实施长沙梅溪湖、株洲枫溪生态城等新建城区,常德武陵区、岳阳城区中心等旧城改造约500公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结合地下交通、兼顾人防需要,到2017年底在城市重要地段和管线密集区优先建成一批地下综合管廊工程示范项目。

3、畅通区域联通设施。围绕实施“一核三极四带多点”战略,统筹推进铁公水空联运,加快推动一批大枢纽、大节点、大骨干、大通道项目建设。“七纵七横”铁路网,实施怀邵衡、黔张常、蒙华、张吉怀、常岳九、渝长厦、安张衡等19条铁路项目,加快开通湘欧快线,实现全省2小时高铁经济圈。“七纵七横”公路网,重点推进国高网、繁忙路段扩容、出省通道和断头路等高速公路建设,实现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000公里以上。加快1.2万公里国省干线、3.5万公里农村公路拓宽改造建设。 “一纵五横”高等级航道网,重点推进湘江、沅水、澧水下游、资水下游及洞庭湖区航道建设,加快岳阳港、长沙港2个主要港口建设,实现千吨级以上航道里程达到1413公里,千吨级以上泊位达230个以上。“一枢纽一干多支”航空运输网,加快黄花机场飞行区东扩,适时启动T3航站楼建设,芷江机场改扩建等项目建设,启动武冈、岳阳、郴州、湘西等新建支线机场及永州机场迁建工程等10个以上通用机场建设,实现地级城市1.5小时车程可以享受航空运输服务。

4、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按照集约、智能、绿色、惠民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加快推进74项基本公共服务惠民工程,加强城乡公共服务综合平台建设,有效提高城乡便民服务效率。城镇,重点增加生活类公共服务供应。继续实施“两房两棚”工程,加快足球场、健身步道等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家政服务和老年用品、照料护理等养老产业及适老化改造。启动城市宽带提速工程,加快通信铁塔设施建设,建设智慧城市。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扩容提质改造,着力化解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完善高等院校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公共安全保障、社会福利设施、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全力推进以“天眼”行动为核心的安全工程建设。农村,加快推进脱贫攻坚,按照“四个切实”、“五个一批”、“六个精准”要求,深入组织实施特色产业扶贫、劳务输出扶贫等七大脱贫攻坚行动,加快推进交通、水利等扶贫工程。推进农网改造扶贫、村落“五改”工程、特色小镇建设、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坚持以三个“百千万”工程为抓手,夯实农业基础建设,推动农业产业扶贫,巩固提高农业综合产能。重点打造功能性综合平台,推动现代农业产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着力实施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优先在贫困地区实施农村卫生计生、警务治安、人口党建等多功能一体的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率先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试点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

5、强化民生安全保障投资。切实加强粮食安全投资。以环洞庭湖、娄邵盆地两个区域为重点,全力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改善农田耕作条件,提高耕地质量和粮食产能。统筹推进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坚持耕地占补平衡、占优补优制度,确保耕地数量、质量、生态平衡。加大粮食种业投资,进一步强化粮食耕种技术研发投入,逐步提高粮食单产。切实提高地质灾害防治领域投资。以山地丘陵地区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与投资,稳步推进地质灾害搬迁避让,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继续推进信息安全投资。继续强化地理信息领域投资推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强化国家版图意识。强化网络安全技术研发投入,提高互联网安全系数。

(四)着力对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扩大“绿色投资”。要以解决水、空气、土壤污染等影响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控制和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着力构建以洞庭湖为中心,以武陵-雪峰、南岭、罗霄-幕阜山为架构,以湘资沅澧水系为脉络的“一湖三山四水”生态安全屏障。

1、水安全工程。突出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节水型城市建设,科学谋划城市防洪排涝布局,加强城市水网生态保护和治理修复,畅通城市河湖水系,加快构建生态水网。水环境治理,突出以环洞庭湖水环境综合治理为重点,继续实施湘江保护和治理“一号重点工程”第二个、第三个“三年行动计划”,抓好清水塘等5大重点区域治理,统筹推进四水流域综合治理,实现江河水系国控断面三类以上水质达标率达到93.3%。水资源配置,加快洞庭湖西水东调、河湖连通、重要堤防加固、洞庭湖四口水系综合整治等重大项目建设,推进涔天河等12个列入国家重大水利工程、23处大型灌区建设,启动实施城市防洪闭合圈,实现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00万亩以上。水供应提质,建设城市第二水源或应急备用水源,推进污水处理厂、污水收集管网、县城景观水系建设。推动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加强重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实施自然湿地保护与恢复、湿地公园建设。

2、气清洁工程。围绕提升蓝天指数,深入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继续实施大气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推进大气污染治理设施升级改造。工业废气,加快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落后产能淘汰,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的综合治理。重点行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和技术改造。进一步鼓励应用高效节能环保型锅炉,推进工业厂房内环境治理、脱硫脱硝除尘、废渣废水废弃治理等环保技术及装备产业化应用。扬尘污染,集中开展建筑工地、道路运输及物料堆场等方面的扬尘污染防治,重点加强建设工地现场保护,实施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综合治理工程。汽车尾气,加快淘汰黄标车,加强机动车环保管理,提升车用汽柴油品质,全面开展加油站、储油库和油罐车油气回收治理。重点实施“3+5”城市群大气污染治理、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源治理、大型火电企业超低排放改造、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重大项目。

3、土修复工程。围绕保障土壤安全,突出抓好耕地、林地、搬迁地土壤污染防治修复。耕地修复,加快推进105个县市区高标准农田建设、40万亩优质杂交水稻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农作物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等重点工程,开展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治理和种植结构调整试点。山地修复,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废弃矿山生态修复、48个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13个采煤沉陷区搬迁改造、地质环境保护与防治等工程。搬迁地修复,重点推进长沙市、株洲市、岳阳市等城镇人口密集区危化品企业搬迁、改造、升级,加快柳化桂成、湘江涂料、松本药业搬迁改造等重点项目建设,建成一批符合生态平衡、安全生产、园区循环、节能环保要求的新型化学品工业园区。

4、林绿化工程。围绕保护和修复陆地、湿地生态系统,积极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维护生物多样性。实施禁伐减伐。加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公园和国家级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建设,推动湘江源头、武陵山片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创新长株潭城市群绿心保护模式。守护好林地、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红线。推进绿化美化。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湿、天然林和生态公益林保护、矿区植被修复、长江珠江防护林体系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城市街道绿化、林业碳汇、平原绿化、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大工程,加快建设生态城镇、森林城市。经营健康森林。重点实施森林抚育、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低质低效林改造、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森林康养林建设等工程,调整树种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和效益,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建设绿色通道。加快公路、铁路两侧和江河两岸沿线造林绿化与提质,突出整治“裸露山地”,重点实施长株潭城市群城际绿道网建设。

五、保障措施

“十三五”时期,要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在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基础上,加强政策统筹协调和衔接配合,形成有利于扩大合理有效投资的良好环境。

(一)强化项目支撑。重点实施重大项目“321”提质增效行动计划(实施30大工程、2000个重大项目、计划投资10万亿元左右)。一是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包括智能制造融合升级工程、创新驱动引领工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程、消费工业“名优特新”品牌创建工程、现代服务业“三基地两中心”打造工程、现代农业基础工程、产业园区提质改造促进工程等7个工程,1344个项目,总投资5.5万亿元,其中五年计划投资4.2万亿元。二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包括两小时高铁经济圈构筑工程、综合立体交通通畅工程、重大水资源水安全保障工程、清洁高效能源保障工程、“两改一提速”宽带湖南工程、大中城市提质改造配套工程、100个县城品质提升工程、特色小镇示范工程等8个工程,424个项目,总投资3.6万亿元,其中五年计划投资2.7万亿元。三是生态环保绿色宜居。包括洞庭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湘江一号工程及四水流域治理工程、蓝天指数提升工程、沃土工程、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工程、自然灾害防治工程、老工矿区转型升级工程、美丽乡村工程等8个工程,215个项目,总投资1.2万亿元,其中五年计划投资1.1万亿元。四是社会民生普惠共享。包括基本公共服务惠民工程、保障性安居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教育提质均衡发展工程、15分钟医疗服务圈健康保障工程、城乡综合服务平台全覆盖工程、社会治理安全防控工程等7个工程,122个项目,总投资0.8万亿元,其中五年计划投资0.8万亿元。

(二)拓宽融资渠道。一是政府投资。主要涉及基本公共服务、排水管网、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城乡道路、交通枢纽、水利基础设施等领域。中央预算内投资,重点在灾后水利设施、城市排水防涝、易地扶贫搬迁、棚户区改造、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农网改造升级、中西部铁路、千亿斤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等领域积极争取。同时,积极发挥省预算内资金、政府融资资金、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等其他政府性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二是各类建设基金。主要涉及保障性安居工程、轨道交通、收费公路、污水垃圾处理、医疗卫生等领域。要加大国家专项建设基金争取工作力度、提高工作效率,加快投放和支付进度,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同时,积极发挥省内重大基础设施和新型城镇化投资基金、产业类投资基金、创业类投资基金等3大类投资基金作用,启动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及时跟踪对接。三是扩大社会投资。充分利用省内企业自有资金,积极调动企业投资积极性;加大国内外招商引资力度,拓宽视野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充分利用中央企业资金规模大、影响力深、流动性好、盈利能力高的优势,拿出一批优质重大项目对接央企股权投资。四是多方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发挥企业债券、产业投资基金融资功能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合理利用信贷、债券、上市、票据、信托、租赁、保险等多渠道组合融资。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重点从信贷资源配置、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等方面,对重大项目建设给予有效支持。

(三)强化政策支持。紧扣湖南实际,构建更有力度、更为配套、更加开放的投资政策支撑体系。一是投融资体制改革方面。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部署要求,在探索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多评合一、编制三年滚动政府投资计划等方面,重点实施或试点10项改革创新举措,发挥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关键作用。二是促进民间投资方面。抓好《湖南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南省促进民间投资六大专项行动〉的通知》(湘政办发〔2016〕89号)贯彻落实,进一步促进民间投资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效,营造多措并举、多点发力的浓厚氛围。三是补齐短板方面。着力推进我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十三五”规划实施,推动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齐公共设施关键短板专项行动,突出30大重点领域,着力提高投资有效性和精准性。四是创新引领方面。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补强科技服务链,加快推进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重点抓好科技平台、转化、服务3个环节,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着力解决共享、激励、生态等问题,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的湖南生态。

(四)健全长效机制。建立健全重大项目储备、引进和推进机制,切实发挥重大项目在投资结构调整中的支撑作用。一是促开工机制。突出补齐新开项目不足的短板。继续坚持省领导联系重点产业项目和重大招商项目制度,紧盯“十三五”规划项目和年度投资项目,梳理提出年内新开工项目清单,逐个工程和项目建立工作台账,按照年度计划和时间节点倒排工作日,细化落实工作责任。强化项目前期服务,加快前置手续办理,加快审批核准流程,协调攻克征拆、融资等难题,促进项目尽快落地。二是督进度机制。突出提升在建项目实物工作量。依托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聚焦“十三五”规划、年度投资促进计划等续建在建项目,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实现项目的远程和实时监控,实行月调度、月汇总、月排位、月通报,做好协调服务,“点对点”帮助解决项目实施中的实际问题,加快形象进度,确保项目按时竣工投产。三是强储备机制。突出发挥项目库的基础支撑作用。紧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重大专项、重大工程包,不断完善三年滚动重大项目库,动态更新重大项目1年单、3年单、5年单,确保有效投资持续发力。


/

/

/

/

/

0731-85155-498/478/448

cs@xniu.com

+86 0731-84891198

长沙市高新区谷苑路397号

友情链接:

湘 牛 集 团

copyright @ 2023湖南湘牛环保集团有限公司 .    湘ICP备2023035641号-1

关注湘牛


seo seo